“功夫是一种心灵与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,它必须顺其自然,像花朵一样,摆脱情绪与欲望羁绊,从心灵中绽放出来。”——李小龙
道——功夫原理的核心

  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,也就是宇宙的自发性。道孕育阴阳,阴阳原理在武术中运用体现为“和谐法则”。比如习练太极拳时的要求,外三合:肩与胯合、肘与膝合、手与足合;内三合:筋与骨合、心与意合、气与力合。自身和谐的同时,还要与对手保持和谐,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,而要顺势而为。忘记自己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、变势的动作中,后发制人,借力打力来击败对手,以柔克刚。

  关于以柔克刚,柔弱的力量,老子又这样描述:

"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"

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坚强者死之徒,
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,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”

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”——《道德经》
无心

  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招,就必须放松动作,在放松形体之前,应首先使意念和精神放松下来。习武之人必须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的心态,即“无心”原则。无心并不意味着大脑一片空白,而是指摒弃了所有的情感。

  每一个冲突焦点,每一种外在的情感都既有破坏性,有分散精力。它打乱人自然节奏,降低人整体效率,它比体力损耗更让人精疲力尽。比如:仇恨、嫉妒、欲望、自傲、虚妄、贪婪、恐惧。

  无心的原则是思想的无欲无求,习武人能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,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,它接纳万物但又一无保留。无心并不是没有情感和感觉,而是感觉没有阻滞的状态。在功夫中,注意力集中,并非是指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唯一的目标上,而是对周身与外界保持一种静态的警觉。

无为

  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明心见性,要让自己的思想自由流动,完全不受任何内在或外在的干扰。功夫里的无为意味着自然而然的动作,在格斗中,功夫高手都忘记自己的存在,而随着对手的动作而动。他放弃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,而采取柔顺的态度。他将意念放松,使动作解除了包袱。而一旦意随念生,动作也会随之启动,立即展开对敌人的攻击。但是一旦停下来思考,他的动作就会受到阻碍。

  通过无为,达到一种泰然处之的境界,使习武之人从奋斗和竭力而为中解放出来,凡事都要发乎自然,绝不可刻意或竭力而为。自然现象中最无为的就是水。水是如此纤细,以至于没法捧住一把;打它,它不会疼痛;戳它,它不会受伤;割它,它也不会分开。它自己无形,它的形状是由盛载它的容器决定的。受热可以变成蒸汽,冰冻起来能结成巨大冰山。一会儿像瀑布一样汹涌澎湃,一会儿像湖一样的宁静。它时而像湍急可怕的激流,时而像炎热夏日里的泉水一样,令人心旷神怡,如饮甘醴。

  这个世界上,人们熙来攘往,不少人希望出人头地或造出点声势来。他们想力争上游,出类拔萃。这种抱负对于习武之人来讲并不适用,习武之人应抛弃所有的自以为是,争强斗胜的心理。一名优秀的习武者,根本不应有骄傲自满的情绪。

  习武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,“内在的自我”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。为了实现真实的自我,习武者并不依凭他人的观点而生活,真正的追求在于不断地充实自我,快乐之源不依赖他人的外在评价。通过不断地磨炼,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自我,进入更加自由的天地。

  “圣人之静也,非曰静也善,故静也;万物无足以铙心者,故静也。水静则明烛须眉,平中准,大匠取法焉。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!圣人之心静乎!天地之鉴也;万物之镜也。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,故帝王圣人休焉。休则虚,虚则实,实则伦矣。虚则静,静则动,动则得矣。静则无为,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。无为则俞俞,俞俞者忧患不能处,年寿长矣。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,万物之本也。”——《庄子·天道》

  在己无居,形物自著。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。故其道若物者也。物自违道,道不违物。——《列子·仲尼》